用微創手術來開刀,一定比較不痛,早一點出院,滿意度一定也比較高吧?這個概念很容易了解,現在也已經變成大家的常識。
不過,一定是這樣嗎?
丹麥醫師Morten Bendixen,主持了一個隨機分配臨床試驗,發表在Lancet Oncology。它的主題竟然還是這個老梗:開胸術和胸腔鏡手術,誰讓患者比較不痛?誰填的問卷滿意度比較高?
這就是Dr. Bendixen的文章,探討的就是這個有點缺乏新意的問題。
在看結論之前,我很喜歡他文章裡還可以看到許多寶貴的資料。好比說這個圖表,讓我們很清楚的知道,手術後的恢復過程。
從患者自己提交的問卷來看,最辛苦、最不舒服的時間點往往落在手術後第二週。在此之後,平均持續進步,微創手術在一到兩個月內,就幾乎感覺不出生活上的差異了。而開胸手術一般要花更長的時間,可能落在半年到一年左右。
==============
另外一個觀念,我反而要跳回去講開胸手術。在微創的年代,民眾對開胸術的印象往往是不太好,甚至避之惟恐不及。
然而,這一張圖則是告訴我們,手術之後仍然持續有中度以上疼痛患者的比例。你會發現在半年到一年之後,仍然很不舒服的患者,其實都已經很少了。
沒錯,就算是接受開胸手術,大多數的患者還是恢復得相當好。
當我們遇到無法避免的情況,例如腫瘤太龐大,侵犯到胸壁,或是沾黏嚴重,但仍有一線生機可以完整切除的時候,就算無法使用微創手術,還是寧可開胸救命吧!
===========
最後來談這篇文章的結論。結果不意外的,果然是內視鏡手術(微創手術)勝出,但是我們不禁要問:
「為什麼醫師還要對這個問題這麼執著?」
原來,以往針對這個問題的文章,一直都沒有人做「隨機分配臨床試驗」。
「隨機分配臨床試驗」是醫療統計最高等級的證據,如果可以達到這個最嚴格的實驗設計,理論上可以把各種誤差降到最低。
但是這樣的實驗往往不容易安排,畢竟病患要被隨機分配到各組,不能自由選擇自己要接受的治療。同時這和服用藥物不同,傷口長在自己身上,很多患者恐怕很難接受「連傷口長短我都無法決定?」
我在ATM發表的文章針對Dr. Bendixen的研究做出的評論,主旨就是:雖說很多人會認為,全世界已經這麼多人在從事微創手術了,這樣的文章可能很多餘、有點迂腐。但是尊重確實的證據,一直都是臨床醫療的圭臬。
雖然想起來難以置信,但是確實也有一開始看似有用的治療,最後卻在臨床試驗這一關翻盤的。
在臨床工作中,我們發現很多人會相信一些微弱的證據,好比說餵小老鼠吃了某些食品會縮小腫瘤。但是這些證據,很多都在臨床試驗的時候破功,例如放在人身上就沒效了。
實驗示意圖,CC0分享圖片 |
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,其實總是有各種誇大不實的神奇療效或是謠言。在2014年,英國就已經對網路上常流傳的十大癌症迷思做了解答。
另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是:如果有人推薦給你的抗癌聖品,本身是登記為健康食品,表示它就沒有提出任何證據,說明自己有勝過藥物的療效。那麼,這個健康食品的使用就不應該干擾或是取代正規治療。
經過臨床試驗的,也要小心,接受測試的數量是40000個,還是40個?很小的樣本,你不應該輕易全盤接受。
最後,如果還有任何疑惑,其實可以上衛生福利部的網路謠言問答列表來尋找解答,或是自己提問唷!
這篇文章最後一定要感謝我的老師徐醫師Dr. PK Hsu!
參考文獻:
1. Bendixen M, Jørgensen OD, Kronborg C, et al. Postoperative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lobectomy via video-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or anterolateral thoracotomy for early stage lung cancer: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. Lancet Oncol. 2016 Jun;17(6):836-44
2. Tu CC, Hsu PK.The long-waited high level evidence in thoracic surgery. Ann Transl Med. 2016 Oct;4(19):383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