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手術的這位患者的腫瘤其實並不小。但是他這顆腫瘤,在X光上面是隱形的。你猜這位患者有沒有抽煙呢? |
肺癌篩檢竟然引起這麼大的論戰,驚動兩位院長隔空喊話?
黃達夫院長昨日撰文:「做肺癌篩檢前 先注意這件事…」,也許用意是為了點出研究者常犯的「小樣本謬誤」,但卻點名了台大竹東分院的王明鉅院長。
於是才有王院長這一則網路瘋傳的貼文:
如果是黃院長的建議,你應該戒菸,而且除非是老菸槍,你不需要去做肺癌篩檢,不然又要花錢,又要接受20倍的輻射。治療又可能有手術風險。
如果是王院長的建議,因為即使不抽菸,也很多人得到肺癌,所以四十歲以上先做一次篩檢,有問題則加強追蹤或治療,之後可以健保給付;沒有問題則可以年紀更大再做即可,也減少輻射暴露。
我該相信誰呢?
兩位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院長。不過很可惜的是,黃院長在文中有幾個謬誤:
1. 戒菸對肺癌防治的幫助的確很大。很可惜的是,不抽菸得到的肺癌,已經佔目前所有診斷出來肺癌的七成。
2012年台灣人新診斷的肺癌約有11000人,其中四成是女性。這些女性有抽菸的比例相當低。照黃院長的建議,這4000多位得到肺癌的女性大多都不應該接受篩檢。
「你說戒菸就好了,可是我們都沒抽煙,那...?」 |
能夠治療的早期肺癌,在X光上很少能被發現,也沒有症狀。如果也不做篩檢,大多都會拖到末期才被發現。
2. 新的低劑量電腦斷層,輻射量單次已經降低到0.5毫西弗,是黃院長印象中的三分之一。這樣的劑量即使每年都做,做三十年,也很難提高1%的得癌症機率。
至於敝院,我剛剛才在高檢中心詢問到的結果,竟然小於0.3毫西弗。
彰濱秀傳的640切電腦斷層,又把輻射劑量壓得更低了!我前幾年才念到的資料,又過時了...。 |
3. 空污因素。
PM2.5是WHO已經認可的一級致癌物,也是台灣中部的特產。中台灣需要在地化的大規模研究。
此外,參照美國NLST計畫,更加貼近台灣人的大規模研究,目前已經在全國收案中。研究並首次加入參考煮食等因素,擴大到不抽煙的許多族群上。
延伸思考:花蓮慈濟醫師李毅提供,即使在好山好水的花蓮,肺癌在男性還是排第一,怎麼辦?
4. 美國人與台灣人的患病機率,甚至是所得到的肺癌的本質,有一定的差異。西方人的EGFR突變比例只有東方人的大約1/3,結果標靶藥物的大姊Iressa在美國很沒賣點,在台灣卻幫助不少人。刊登在消費者雜誌上的美國研究,直接套用在台灣人身上,這樣好嗎?(延伸閱讀:我該吃標靶藥嗎?)
艾瑞莎/Iressa |
5. 有人會擔心治療的風險,以及過度診斷的問題,這是正確的擔憂!
在目前台灣微創手術發展下,許多併發症降低不少。
舉彰濱秀傳為例,早期肺癌約有七八成以上,都可以只有一個這樣小小的傷口,平均四天出院,回去可以恢復平常的活動,而且出院的疼痛指數平均是1分。
對於大多數熟練的胸腔外科醫師,這不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。
而所謂「過度診斷」,就是擔心良性的結節,也被錯殺,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住院開刀。
所以一個優良的胸腔科團隊,最低標準至少能夠照美國NCCN的癌症治療指引,把矛頭對準「size夠大」、「形狀特徵像癌症」以及「明顯長大」的結節。如果接受健檢發現有肺結節,但是完全沒有以上的情況,那麼一個好的醫療團隊應該會建議你追蹤,因為這結節有很大機會會是良性的,或是要過非常久才長大。
基於以上的理由,我認為王院長推動萬人肺癌篩檢的用意很好,對很多患者有幫助。這是對那些沒有不良習慣卻得到肺癌的人,能幫他們早點得到治療的最好機會。
以上的證據資料都可以搜尋,大家也可以自己做出判斷。
最後還是希望大家一起為促進病患健康來努力。也希望大家對肺癌篩檢有正確的認識,不要因為資訊的不完整而有所誤會。
彰濱秀傳的高檢中心 |
=====
延伸討論 - 關於機車排放PM2.5,是謠言,還是真實?
對於機車排放PM2.5的資料是否有待商榷?以下是環保署提供的資料:
在以上連結中,第六頁的圓餅圖,會發現大貨車對PM2.5的貢獻,比二行程和四行程的機車加起來還要多。但是道路揚塵則是所有車種都有貢獻。台灣人開車習慣,共乘比例不高,可能都換成汽車以後,也不見得能減低很多排放量?
補充資料:機車排放廢氣量是汽車的三倍... 這是真的嗎?
延伸閱讀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